English

综合性大学办师范的模式

1999-11-24 来源:光明日报 朱永新 我有话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这是我国师范教育改革的新思路,也是一条符合世界师范教育改革潮流的举措。

根据英国巴尔默谢教育学院院长詹姆士·波特的研究,师范研究有三种模式,即“定向的师范教育”模式、“非定向的师范教育”模式和“就校培训的师范教育”模式。

“定向的师范教育”模式是以专门培养教师为目标的传统的师范学院。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目的明确,计划性强、效率较高,学习专业思想巩固,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化比较容易配合。多年来为培养大批教师作出了其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它也存在着缺点:

第一,师范院校的学术水平一般低于综合大学,知识范围较窄;课程也较陈旧、繁杂———过于“理想化”,脱离复杂的社会生活实际,缺乏当代先进科学技术的知识,也适应不了学校教育和各学科课程不断变化的需要。

第二,师范院校的招生来源和毕业出路受到很大的限制。

第三,师范院校受师资供求关系的制约比较大。一方面,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人口剧增、普及教育、师资奇缺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许多发达国家则面临人口增长率下降甚至负增长、学生人数减少、教师供大于求的现实问题,大批师范院校难以维持,许多教师面临失业的危机。

“非定向的师范教育”模式主要通过普通的综合性大学培养教师。这种模式在战后的英、美、日等发达国家日趋普遍。

“就校培训的师范教育”模式主要是为那些中学毕业后马上就要从事教学的人所办的在职或就业前的师范教育。这种模式多见于发展中国家。但是,这种模式的最大缺陷是教师本身的基础差、底子薄,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因此,他认为单靠这种办法培养教师冒险性大,对日趋现代化的社会来说,是极不适应的。

上述三种模式各有利弊,在世界各地师范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三种模式有扬长避短而渐趋融合之势。其基本特点是:

第一,加强师范院校的学术性,通过延长学习年限的办法,提高师范生的学术水平。

第二,加强综合性大学在培养师资中的作用。各国的师范教育正在从封闭走向开放,愈来愈重视综合性大学办师范的非定向开放式的培养教师的模式。这样,师范教育的综合化和综合大学的办师范,把学术性与师范性、定向性与非定向性有机统一起来,构成了世界师范教育改革的主潮流。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苏州大学、扬州大学学校也进行了综合性大学办师范的尝试,并取得了一些经验。他们的实践表明:

第一,综合大学学科较为齐全的优势为吸引优秀师范生源创造了条件,并为师范教育提供了学术上、人力上和物质上的补充与支持。第二,综合大学科研力量较为雄厚的优势,为提高师范教育质量提供了良好的学术背景。为师范教育上水平、上层次提供了良好的学术条件和推动力量。第三,综合性大学办学条件的整体优势,为提高办学效率和办学效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目前办学经费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充分挖掘现有人员、设备、场地条件的利用率,发挥整体优势,是综合性大学办师范得天独厚的优势。第四,综合性大学的学术氛围优势对于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培养复合性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日新月异,仅仅懂得教一门专业课的师范毕业生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中等教育结构的多样化要求。因此,培养具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较强的应变能力、一专多能的复合性人才,已是现代师范教育的主要任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